
本文转自:青岛日报
侯 芸
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集团化办学是破解资源不均、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办学深度与成效,构建紧密协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推动教师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共生”的关键。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三维协同”模式的探索实践,为这一共同体构建提供了鲜活样本。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内涵与当前办学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在于它并非简单的“教师群体集合”,而是以价值共识为根基、协同发展为目标、育人实践为纽带的有机整体,其核心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共生。以核心校教育哲学凝聚集团共识,摒弃“帮扶与被帮扶”认知,确立核心校与分校平等关系,如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以“乐学教育”为遵循,通过“1+N”党建联盟融合教育文化;二是发展协同。构建“个体自主提升+群体协同进步”生态,兼顾教师个性化需求与校际协作价值,推动教师互动互补、共生共进;三是育人融合。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导向,联动各类资源,服务于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构建紧密协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有效破解集团化办学中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比如,教师内生动力不足,部分分校教师有“身份认同焦虑”,传统培训“统一灌输”脱离需求,难以激发协同意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分散管理无共享机制,分校特色与集团质量难以兼顾,办学多为“形式联合”等等。
集团化办学中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必要性
第一,响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破解资源不均、缩小校际质量差距成为核心任务,集团化办学是重要路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办学成效的“关键变量”,唯有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才能打破校际资源壁垒,推动优质资源跨校流动,保障薄弱校区教师发展机会,实现教育公平。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实践表明,共同体建设能提升分校教师能力,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整体跃升。
第二,突破集团办学“重形式、轻实效”瓶颈的关键。当前部分集团化办学存在“挂牌联合”的形式化问题,校际间缺乏实质协作,教师“单兵作战”,核心校优质经验难共享,分校依赖“输血”,缺乏“造血”能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从根本上摆脱困境,通过协同机制系统化输出核心校管理、教学经验,激发分校教师热情,推动分校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共创”。例如李沧分校参与集团共同体联合教研后,《探索发现》入选青岛市精品课程,《家乡人守护家乡水》获评省级优秀案例。
第三,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激发内生动力,传统模式忽视教师心理诉求与个性化需求,统一培训、固化评价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人为本”,依托自我决定理论从三方面赋能:分层培养给予胜任感,跨校活动强化归属感,自主选课满足个性化需求。这种“按需赋能”模式,能有效化解教师“身份焦虑”与“参与惰性”,激发主动成长意愿。
第四,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全环境立德树人需整合教育资源、凝聚育人合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正是串联各类资源的“纽带”。一方面,共同体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双培双带”工程将骨干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骨干,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引领育人方向;另一方面,整合集团内外部资源,联动12处红色教育基地与社区场馆,开发“行走的思政课”“海洋研学”等课程,让教师在协同实践中提升立德树人能力,实现“教学”与“育人”深度融合。
集团化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第一,锚定协同理念,实现共同体价值引领。理念是共同体建设的“灵魂”,集团以“四导向闭环体系”明确发展方向,保障协同不偏离目标。其中,问题导向聚焦校际学科失衡、教师流动不畅等问题,制定《教师流动管理办法》《资源共享清单》,依托“干部联系教研组”制度破解教学难题,打破协作障碍。需求导向通过调研掌握骨干教师培养、数字化课程等需求,设计“青苗工程”“智慧课堂培训”等项目,精准匹配教师实际需求。目标导向以提升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为核心,为不同层级教师设定差异化成长方向,明晰发展牵引。评价导向建立“基础+发展+特色”三维评估模型,将跨校协作、课程共建等纳入考核,形成“诊断—改进—提升”动态机制,避免协同流于形式。
第二,构建运行机制,保障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依托组织协同、资源依赖、自我决定三大理论,集团构建“三维运行机制”为共同体提供制度支撑。其中,管理协同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级架构,决策层负责战略规划与章程审议,执行层通过“AB角补位制度”落实跨校教研,监督层以“廉矩阵”开展廉洁监督,同时借助ClassIn平台共享教研数据,通过“管理下沉”提升决策响应速度。资源协同整合“课程、师资、实践”三维资源池,遵循“调适异质”原则,形成6大领域课程库,推行师资“刚性流动+柔性辐射”,联动基地场馆设计联合活动。心理协同则从分层培养、跨校党建、自主选课化解教师心理障碍,针对分校教师“身份焦虑”开展“青蓝结对+成果展评”,形成“互学共进”心理契约。
第三,推进实践策略,打通共同体运行通道。集团以“分层+专项”路径推动共同体建设理念与机制落地实践。培育47名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形成领军雁阵,搭建智慧研修平台使跨校教研参与率升至92%,开发“红色经典解读”等课程形成“1+N”课程群,建立“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并纳入志愿服务指标,通过开放日、文化周推动“乐学教育”全域渗透。“分层+专项”畅通成长通道,其中分层培养构建“三阶九步”路径,新手教师靠“师徒结对+基本功比武”夯实技能,骨干教师靠“课题共研+跨校示范课”提升引领力,专家型教师靠“名师工作室”实现学术突破;专项提升则针对短板开展“电子书包应用”“智慧课堂大赛”等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
第四,强化三维保障,筑牢共同体运行基石。为确保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良性运转与持续发展,需要从“组织、制度、资金”三个维度构建稳固而系统的支持网络。在组织保障上,充分发挥集团党组织的核心统筹与引领作用,确保“党建引领”切实覆盖并融入办学治校的各环节、全过程。在制度保障上,制定并完善《教师交流考核办法》《教研成果奖励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此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并提供清晰的价值导向与激励标准。在资金保障上,将相关办学经费科学地纳入年度预算与决算管理,确保资金投入稳定与高效,并精准投向教师梯队培训、课程资源库建设及教学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为共同体的活力与效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过实践,集团教师专业化共同体建设成效明显,青岛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数量逐年增加,联合申报课题12项、开发校本课程65门;资源效率提高,跨校教研参与率达92%;校际差距缩小,李沧、崂山分校教学质量跃居区域前列,核心校小升初报录比1:11;集团三校教职工群体融合度提高,凝聚力增强,“集团一家人”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未来,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将朝着“四个目标”迈进,即成为区域教师发展“孵化器”、教育均衡“推进器”、课程创新“试验田”、党建与业务融合“示范校”,为全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可复制经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 本文系2024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成果,项目批准编号为: QDSKL2401313)
启远网-股票新手开户-配资世界网-短线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