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11月11日,全国中小学馆校融合课程创新与无边界学习场域构建主题研讨会暨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在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举行。学生们用自身实践展示了无边界学习理念在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
“无边界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点概念,是指通过柔化师生、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等之间的界限,使得学生能够打破时间、空间、身份、内容等的限制,随时随地展开学习的教育理念。最初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但随着这种教育理念的不断实践,它也为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例如,在曲江第二小学,学校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边界,开展“馆校融合”,由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众筹共建19个校级博物馆,涵盖军事、非遗、生态环保等主题,孩子们不仅是参观者,也是策展人和讲解员,通过博物馆课程和实践让学生们穿越古今,思辨历史。这种教育理念的实践,解放了学生在固定时间、地点,故步自封的学习定式,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互助协作的良好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学习资源的获得变得更为容易,无边界学习倡导打破“教室围墙”和“学校围墙”,构建多元场景联动的学习生态,将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这对学校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学校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课程资源的多元化组织,突破既有的知识中心、教材中心的定式,实现“学习内容无边界”;其次,通过教学组织方式的调整,突破既有的课堂中心定式,实现“学习方式无边界”;同时,通过师生关系的调整,突破已有的教法定式,实现“教法无边界”,使学习成为一种关乎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世界的整体性学习。例如,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把课堂搬到社区、公园、企业,学生在妈湾智慧码头探究港口智能调度系统,同步融通物流数学建模与物理传动知识;在南海油脂实验室分析油脂特性并设计健康食谱,贯通化学、生物学与美术设计;在“少年中国芯”展览馆操作芯片测试设备,将电路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应用结合。
教育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无边界学习的兴起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只有更多学校敢于打破边界、融通资源、重构生态,才能解决当下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习碎片化、能力单一化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符合未来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杨斌鹄)
启远网-股票新手开户-配资世界网-短线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